
最近俄乌局势有重要变动:30个国家准备给乌克兰派“安全保障部队”,俄罗斯没强烈反对。 普京的特使德米特里耶夫被邀请到美国,去商讨冲突的解决办法。 其实这并非俄罗斯让步,而是大国博弈中合理的战略调整,并且也表明政治解决冲突的机会已经开始出现了。
英国国防大臣希利在拉姆施泰因会议结束后对外表示,来自30个国家的大约200名军事人员已着手开展赴乌克兰的“安全保障”相关筹备工作。 跟以前不一样了,俄罗斯在这儿一直很克制,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底线没改变,那就是乌克兰绝对不能加入北约。 这次30个国家提出的“非北约”保障模式,使得俄罗斯竟选择以“可协商”的姿态主动去引导议题,把“是否提供保障”的是非题,转成了“怎样合理提供保障”的选择题,如此一来,既守住核心利益,而且还避免了直接对抗。
冲突持续至今,双方消耗已达临界点,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直接说,乌军每天发射的炮弹能有1万发呢,比西方的生产速度快多了,这就让北约的库存差不多都没了。 在2024年,俄乌双方士兵的伤亡超过了100万,乌克兰一年的军费大概是900亿美元,这里面80%都靠西方援助。 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大约是1200亿美元,平均每天要花2.7亿美元。
经济方面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在2025年8月的报告表明,乌克兰经济极大程度依赖外部援助,其前景存在很明显的不确定性,可俄罗斯,竟然依靠国防相关产业维持着经济的增长态势。 俄罗斯发出了谈判的信号,其实就是想争取在战略上有个缓冲的时间,这样就能重新去规划军事布局,把因制裁而产生的压力给减轻一些。 10月24日,普京的特使德米特里耶夫前往美国。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澄清“普特会”不是取消而是“推迟”。
背后凸显出美俄之间的核心分歧:美方想要先停火冻结现有战线,而俄方则坚持要先达成包含领土、中立地位等关键议题的约束性协议之后再停火,防止对手重整旗鼓。而且居然在这样的分歧下开展相关行动。 虽然分歧很明显,不过此次访问却有重要意义:它是防止冲突失控的“安全阀”,还是双方探测底线的“探底器”,竟然还印证了两国都承认长期消耗战没有胜者。 要注意的是,西方给乌克兰的援助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。
在第二十七届拉姆施泰因会议上,英国、德国等国答应提供超过21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,援助的重点转到了防空和战术防御武器方面,并且英国还联合挪威提供了几十万架无人机以及雷达系统。 这种调整表明,西方其实不想一直陷在消耗里,而是更愿意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冲突。 俄乌冲突有个关键转折点,就是各方从“强硬地对抗”变成了“温和地沟通”。
俄罗斯一直很克制,还派特使去了美国,这可不是在示弱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战略选择。 30个国家提出的安全保障方案以及西方援助的调整,也给谈判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。 和平不会很快就实现,但一直在进行的官方交流已经为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的《乌克兰:截至2025年7月31日应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款项的预计情况》 2.网易新闻里《于4月11日:乌克兰得到210亿欧元援助的承诺!》 3.《青年参考》里有篇文章,说“美国退居次要位置,欧洲对于‘驻军乌克兰’这事还在犹豫不定》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