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
“别急,时间会告诉你答案。”20年前,初入护理行业的詹敏连输液速度都难以精准把控,带教老师的这句叮嘱,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精神指引。
如今,作为资阳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,詹敏用20年临床实践悟出道理:护理不仅是精准规范的技术操作,更是浸润在细节里的人文关怀。
在这座医院里,与詹敏并肩的还有骨伤二科护士长曾晓梅等一批护理人。她们以专业为基、以用心为翼,将“医缕阳光”洒满病房,成为医院践行《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的生动缩影。

医护人员正在学习《护士条例》。资阳市中医医院供图
初心觉醒:从技术精准到人文深耕
对人文关怀的追寻和领悟,在资阳市中医医院里蔚然成风。医院将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理念深植人心,通过专题培训、成立人文关怀小组、签署承诺书等方式,让医者仁心的精神贯穿服务全流程。
初出校园时,詹敏和曾晓梅都曾将“技术精湛”视为最高追求。不过,在一次临床中,詹敏认识到,冰冷的器械之外,有温度的情感联结也至关重要。
“输液成功只是基础,患者的感受才是核心。”詹敏回忆,一次为一位紧张的老年患者输液时,她下意识握住对方颤抖的手轻声安抚,原本紧绷的患者逐渐放松。这个微小的瞬间让她明白,护理不是冰冷的技术操作,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联结。
曾晓梅曾在深夜抢救患者转危为安,在患者家属感激的泪光里, 她领悟到“技术是工具,共情是灵魂”的深意。
细节破题:专业与用心的双向奔赴
神经外科病情复杂、骨伤科老年患者多,护理团队始终在寻找“专业”与“用心”的综合最优解。
针对神经外科患者意识障碍、失语等痛点,詹敏和同事们一同打磨细节:输液杆上的胶布标识让“抬高床头30度”具象化,“勾脚踩缝纫机”的比喻让踝泵运动易懂,图文沟通画册搭建起无声桥梁,“拍背神器”和捣药罐解决实际难题。骨伤科的曾晓梅团队则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的特点,将“直腿抬高”拆解为“蹬自行车”,制作图文康复卡片,用拉家常转移疼痛患者注意力。
这些创新不是灵光乍现,而是团队“蹲下来贴近患者”的集体智慧。
温情传递:超越医患的生命联结
温情在病房流转,更在生命间传递。在詹敏从泌尿外科转到神经外科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里,病房里滞留了许多危重患者。
“就算在病房,也该有团圆的味道。”詹敏的提议,得到了科室全员响应。除夕当天,医护人员共同煮好饺子,一一送到患者床头。
行动不便的19床大爷由护士细心喂食,他眼眶湿润,“我老伴儿走后,就没人给我煮过饺子了”。这碗由医护人员共同捧出的饺子,承载的不仅是食物温度,更是他们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牵挂。

詹敏和同事们一起为患者煮饺子。资阳市中医医院供图
薪火相传:让关怀抵达每个角落
关怀不止在病房,真情妙术传薪火。詹敏将带教视为责任,不仅传技术更传温度,带领同事们年均上门服务70余次,打通康复“最后一公里”;曾晓梅作为“优秀带教老师”,手把手教年轻护士观察患者情绪,用“患者不是为难,只是痛苦”化解她们的委屈。在团队引领下,年轻护士们主动为患者端饭、帮老人视频通话、制作康复工具、开展娱疗活动。

患者家属为曾晓梅赠送锦旗。资阳市中医医院供图
床头的标识、手中的画册、除夕的饺子、延伸至家的服务……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,串联起她们的护理生涯,也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。
如今,詹敏、曾晓梅已成为年轻护士口中的“詹敏姐”“曾姐”。她们的故事,是资阳市中医医院护理团队的缩影。这支队伍以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”为信条,用专业筑牢根基,用温情化解焦虑,让人文护理的光芒照亮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,也诠释着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担当。(实习生孙露萍参与采写)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